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容环卫科:
环卫工人作业地点多在街区和内街小巷,使用电动三轮车辆操控方便、随用随停,既保持了使用者的体力,而且还能够快速到达工作的地点,也可以轻松去到较远的地方,为环卫工人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协会通过对会员企业的实地调查和调查统计等方式,基本上掌握了环卫行业使用电动三轮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以前,我市大部分环卫工人作业使用的都是旧式的人力手推车,车身大且重,车箱满载垃圾时,重量甚至可达到200公斤,环卫工人需要把车拉到指定的垃圾堆放点或转运站去,人力推拉运输比较吃力,工作强度很大。2016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环卫电动三轮车因其操作方便、小巧、灵活而逐渐取代了环卫行业的人力手推车,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环卫作业效率。通过对协会会员的走访调研和数据收集,约有3000辆环卫三轮电动车(非会员单位及自主经营的镇街不在统计范围内)。
二、存在问题
我市环卫三轮电动车一直通行受限,环卫工人上下班途中或在道路上进行作业使用环卫电动三轮车经常面临被交警扣车的尴尬局面。
(一)加深用工短缺问题。环卫行业一直以来用工短缺,环卫电动三轮车因小巧、快速、便捷、效率高等原因成为环卫工人的“心头好”,如果环卫电动三轮车不尽快规范化、合法化管理,只是一味地查扣、取缔,环卫行业工人作业(需随身携带扫帚、垃圾铲等工具)徒手徒脚,效率降低、负担加重,招工只会越来越难,环卫行业用工难的问题也会进入一个死循环的恶性发展状态。
(二)加重行业投入成本。目前,我市政府和财政对环卫投入不够,环卫作业单价本就比周边城市低,环卫行业采用环卫电动三轮车(3500元左右)代替传统手推车(1000元左右)来提升内街小巷环卫作业效率,虽然投入成本较传统手推车高2倍多,但相对应减轻工人负担、提升作业效率。但现阶段环卫行业使用环卫电动三轮车,面临交警查扣还要缴纳罚款的困境,不仅正常环卫作业受到影响,大部分因无牌上路罚款金额高,直接放弃被扣车辆、重新购买新车辆,为了维护城市和市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再继续“左躲右避”。
治理环卫电动三轮车的乱象情况,把造成乱象的“治人”和行业需求忽视,而是限制车辆的使用,这样的治理思路,多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比如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就力挺电动车,人民网批评:电动车治理不能一刀切,新华社批评:为什么不给电动车上牌照,而且还要抓没有牌照的车。诸多媒体的“抱不平”,让电动车治理终于扭转思路,把“治车”转向为“治人”。
三、对策建议
2019年10月、2021年7月,我市分别对邮政业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相应的管理制定方案和完善管理条例,推动其规范、合理的在市场中运用,结合全国环卫行业电动三轮车实际运用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制定行业电动三轮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根据分类管理、调控增量、规范通行、分区限行、保障安全的原则,参照广州市环卫行业(由广州市城管局与广州市交警支队“约定成俗”,不查扣环卫电动三轮车)和东莞市邮政业的做法,制定《东莞市环卫行业电动三轮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通过“行业自治管理”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合理规范管理环卫电动三轮车。
(二)建立环卫电动车作业监管网络。根据环卫行业工作内容、特点、车辆使用要求、作业规范等,建立电子车辆档案,对全市环卫电动三轮车统一标准、标识、编码、保险,利用环卫电动车作业监管网络平台,对车辆信息和驾驶员培训信息进行监管,确保有效管理、可靠规范。
(三)培训上岗确保行业电动三轮车安全作业。市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行业电动三轮车驾驶员学习交通安全法规、交通安全标识、车辆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知识,让驾驶员熟悉道路安全驾驶技巧和交通规则,引导环卫行业电动三轮车驾驶员安全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作业。
东莞市环境清洁行业协会
2021年7月15日